开国将帅这个群体,总是让人琢磨不透。比如,1955年授衔时王诚汉只是少将,可后来他一路晋升,最终位至上将。而被称为“无冕元帅”的粟裕,战功赫赫,最终却只被授予大将衔。甚至在他逝世后,讣告上那句“尤其擅长组织大兵团作战”的评语,在开国将帅中也是独一份。
这里面,是不是藏着一些我们常说的“反差”?或者说,在他们这些历史创造者的个人价值实现路径上,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军阶递增。或许,这背后有更深层的“舍”与“得”的辩证。
烽火少年亲情断
把时间拉回到1930年,那时候的王诚汉,仅仅13岁。为了生计,他很早就出门当了学徒。挣到人生第一笔工资,一块银元,他没舍得花,而是跑了整整五十里路,亲手交到母亲手里。
这之后,他谎报年龄,坚决加入了红军。这一去,竟成了他与母亲此生最后的告别。1931年,王诚汉随部队驻扎在河口镇。得知儿子的消息,母亲不远千里前来探望。
然而,14岁的王诚汉,却选择躲起来,没有和母亲相见。他知道,母亲是想把他带回家。为了革命前途,他不得不硬下心肠,割舍了这份母子情。
这份割舍,竟成了永诀。直到1946年,王诚汉随部队驻防家乡附近,打听之下,才知道母亲早在十年前,也就是1936年前后,就已经病逝了,年岁还不到四十。
得知这个消息,王诚汉的内心深处,无疑是充满锥心之痛的。这份早年的“舍”与多年的“愧”,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印记,也塑造了他忠诚于信仰的人生底色。
无冕元帅辞功名
与此同时,另一位开国将领粟裕,也在用他独特的方式,诠释着“舍”的含义。1938年,他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,在韦岗设下伏击。
以少胜多,歼灭日军三十余人,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日的第一枪。到了1944年,他指挥了著名的车桥战役,以“掏心战术”出奇制胜,歼灭日军四百六十五人。
这场战役,创下了华中敌后战场生俘日军数量最多的纪录,也标志着华中战场的攻守态势发生了逆转。但真正展现他军事指挥巅峰的,是1948年的淮海决战。
作为主要指挥员,粟裕提出了“连续作战、分割包围”的战略思想。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歼灭的敌军数量,占据了解放军总歼敌数的百分之五十五。
然而,到了1955年授衔时,粟裕三次坚决辞去元帅军衔,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。毛泽东对此由衷赞叹:“难得粟裕!壮哉粟裕!”
这种在功成名就面前的主动“舍弃”,体现了超脱个人名利的大局观。甚至在他1984年逝世后,其夫人楚青在审阅讣告时,也坚持“实事求是就好”,婉拒了“超群”等溢美之词。
清风两袖惠后世
从战火硝烟中走来,这些将帅将“舍”的精神延续到了和平年代。王诚汉,这位从士兵一路成长为成都军区司令员、军事科学院政委的开国上将,其清廉的作风让人印象深刻。
据说,他有一个侄子,在王诚汉的部队里当兵长达十六年。可在这漫长的十六年里,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与司令员有亲戚关系。
这份公私分明,正是王诚汉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公义之后的明证。他曾留下这样一番话,警醒世人:“名利、钱财是身外之物……亲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。”
这番话,某种程度上也透露出他对早年为革命而割舍亲情的复杂情感,以及后来将这份遗憾升华为更广阔大爱的内心世界。
而粟裕,这位身经百战的军事家,晚年生活也极其简朴。他的书房里,常备着放大镜、红蓝铅笔和《孙子兵法》。
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军事理论的研究中,而非追求个人享乐。这种淡泊名利,对特权的自觉“舍弃”,成为了他们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结语
所以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粟裕讣告中那句独特的评价,以及王诚汉后来晋升上将的轨迹。粟裕“舍”去了元帅的虚名,却在历史长河中“得”到了对其军事才能独一无二的权威肯定。
王诚汉“舍”去了早年与母亲团聚的私情,又在后半生“舍”弃了为亲属谋利的私心,这份一以贯之的“舍”,最终让他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任,身居高位,发挥了更大的作用。
开国将帅的伟大,可能不在于他们最终得到了多少,而在于他们为了更宏大的目标,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多少。
富明证券-股票配资穿仓-股票配资平-股票配资免费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